当前位置:首页 >  奇幻·玄幻 >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 第2章 说不到心里,孩子怎会听(1)
听书 -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9 +
自动播放×

成熟大叔

温柔淑女

甜美少女

清亮青叔

呆萌萝莉

靓丽御姐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全书进度
(共章)

第2章 说不到心里,孩子怎会听(1)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 作者:卢志丹|  2023-12-03 15:32:04 | TXT下载 | ZIP下载

分享到:
关闭

听,是因为有人说。作为父母,在指责孩子不听话之前,应该反躬自省:你是如何跟孩子说话的?你在说话前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了吗?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父母不会说话在先,孩子不听话在后。如果你不注意说话的艺术,话说不到孩子心里去,就别怪孩子不听话了,也别抱怨孩子叛逆了!

1.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

很多父母都发现,当孩子慢慢长大后,无论怎么苦口婆心、唇焦舌敝,孩子就是不听话,着实让人烦恼!于是,心烦气躁的父母常常忍不住甩出这样一句话――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

家长觉得孩子不听话,问题出在孩子身上;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是家长还没有学会如何跟孩子说话。只有父母会说话,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孩子才会听话。

记住: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

有位教育专家去外地探亲,要回北京了,小侄子执意要和爷爷送她到火车站。其实这是一件很好的事,可是侄子的妈妈不答应。侄子就和他妈妈要求了半天,但还是不被允许。

最后教育专家要走了,侄子“倔强”地要上公交车送她,他妈妈当着很多人的面上车拉他下去。弄得司机不知如何是好,教育专家也很尴尬,没办法,只好让司机先开车。

到了城里,孩子的妈妈还是不允许他去火车站,这回孩子竟然先跑了,搞得大家哭笑不得。教育专家只好劝他妈妈先回去。他妈妈冲着跑远的儿子丢下这么一句话:

“回去看我不打死你!”

就在教育专家快上火车的时候,小侄子终于哭了。教育专家问他为什么?他说怕妈妈回家打他。教育专家听了心里酸酸的……

再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白林放学后进门放下书包,就坐到了电视机前。半个多小时过去了,他还没有要离开的意思。

爸爸忍不住提醒起来:“儿子啊,你现在都是初中生了,可不比小学生,不能把时间都搭在这上面,你要抓紧时间学习……”

“好了,好了,你别讲大道理了,我不愿听你说话。”白林一边不满地说着,一边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在家里,白林对学习抓得不够紧,爸爸经常要说上他几句,可他总是这样不爱听爸爸的话。为此,爸爸很纳闷:我都是为了他好,他怎么就不理解呢?

在中国,像这两位一样的家长不在少数。这些父母到底怎么了?

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不会和孩子说话。

有了不会说话的父母,才有了不听话的孩子。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在这个逻辑关系上,总是犯错误。

试问,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做什么?除了拿巴掌打孩子以外,就是和孩子说话!

可惜我们的父母太不会说话,所以孩子才不听话!当然,话说得不合适,就很容易变成亲子之间一场激烈的唇枪舌剑式吵架。吵架要是还不够劲,很多父母就干脆用拳脚等粗暴的方式来“交流”,用“武力”高压的方式来使孩子达到眼下的服从。就连眼神这种会意开心的交流,也演化成了瞪眼。很多孩子都抱怨:“我家人一和我说话就瞪眼!”似乎不瞪眼,说话的效果就达不到似的。

现实中,很多家长往往是瞪眼、责骂、开打“三部曲”,“眼、口、手”三位一体地来完成一次教育交流。这实在是亲子交流的悲哀和家庭教育的不幸!

很多家长更关心自己说了什么,甚少关心孩子听了什么,甚少关注孩子的想法。这样的背景下,怎么能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怎么期望孩子能很好地接受家长的要求,按照父母的思路去行动呢?而对于这种孩子不听话的情况,家长能够认真反思其中原因的又有几人呢?

人为什么要说话?说话的目的就是为了沟通和交流。沟通好了,交流到位了,原来不理解的就能够理解,许多误会也能够消除。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对话、沟通、交流。只有注重亲子间的有效交流,家长才会顺利地将孩子培养成才。当家长掌握了说话的技巧后,孩子对家长教育的逆反和抵抗就会减少,变得听话,并且向父母期望的方向努力。

父母的语言是雕琢孩子成才的最锐利的刻刀。语言的力量无穷大,足以影响孩子一生。父母说话得体,每句话都能说到孩子心里去,孩子离成才的距离就会更近一步。父母的一句话,往往就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如果话说不到孩子心里去,父母就是抱着真理又能拿孩子怎么样呢?

如果父母说的话没有道理,孩子不会听!

如果父母说的话不是时候,孩子不肯听!

如果父母说话的态度不当,孩子不爱听……

最要命的是,不管父母的话有没有道理,只要孩子不肯听,不爱听,就是废话,就是错话!父母要想让孩子肯听、爱听自己的话,就必须掌握和孩子说话的艺术,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2.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是一门艺术

要彻底解决孩子不听话这个难题,家长应该学习如何保证自己说话的效果,把话真正说到孩子的心里去。这就要求家长一定得用心研究一下说话的方式和谈话的技巧。因为和孩子说话,实在是一门艺术。

先看看下面这两个例子:

例一:孩子从幼儿园回来……

妈妈:“你回来了?”

儿子:“我回来了。”

妈妈:“今天在幼儿园都做了些什么?”

儿子:“没做什么。”

妈妈:“吃的什么点心?”

儿子:“忘记了。”

例二:孩子从幼儿园回来……

妈妈:“嗯!宝贝,让妈妈看看!(专注地看了孩子一会儿)今天你一定玩得很快乐。”

儿子:“对呀!我和马晓涛一起玩搭积木,我们搭了一座动物园,然后,把许多玩具关进去当动物,很好玩哦……”

妈妈:“哇!听起来真的很好玩,可惜我没有玩到。”

儿子:“没关系!下次我教你玩。”

两个例子都是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妈妈的动机同样是想要了解孩子今天过得好不好、做了些什么事、玩得快乐不快乐,但是结果却相去甚远。例一中的妈妈措辞很生硬,命令的方式质问孩子,孩子回答她的问题很不情愿。而例二中,聪明的妈妈以“玩”为突破口打开了孩子的话匣子。试想,幼儿园的孩子不正是以玩为主吗?可见,家长说话的艺术和问话的技巧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家长就要把自己也变成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和孩子融成一片。很显然例二中的妈妈平时一定经常和儿子一起玩,她的话很容易引起儿子的共鸣。因此,父母是否拥有一颗赤诚之心,是非常重要的。

要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家长就要和孩子密切相处,多关心孩子,了解其想法和需要。要了解孩子,就要多跟孩子接触,从他们的语言及行为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喜好以及内在需要。

要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家长就要学会倾听,重视孩子说的话。如果孩子发现爸爸妈妈十分重视自己说的话,那么他也会很愿意听父母说话。如果父母在孩子说话时总显得心不在焉,或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喜爱看的电视节目,或还在看手中的书,那么孩子依葫芦画瓢也就不足为怪了。

要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家长就要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现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说话时,常常会急着表示自己的意见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话做,最好不要有意见,经常忽略了孩子的反应。和孩子说话时,如果不了解他们的想法及立场,而让孩子感觉与父母沟通会令他不舒服,他们自然而然会避免接触,凡事不愿意向父母透露,亲子间的代沟必然越来越深。

要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家长就要针对不同的年龄和个性,使用不同的方法。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还有属于孩子自己的气质。例如,对于年龄小的孩子需要示范引导,年龄大一点的则需要激励。引导孩子听话,并不是把一个固定的公式硬加在孩子身上,而是要按照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需求,在他们的身上找到力量,从而创造孩子能够自觉听话的先决条件。

要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家长就要把握与孩子说话的时机。与孩子说话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当孩子正专心地学习或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或孩子的心情不好时,父母所说的话尽管有道理,他也是听不进去的。因而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并把握教育时机,与孩子进行交流。

(快捷键:←) 上一章返回目录(快捷键:Enter)下一章 (快捷键:→)
next
play
next
close
X
Top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